新闻中心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

信息化系统
企业邮箱

全国科技活动周,中建-大成这样“新”

图片


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产业是基础,科技打头阵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、发展新质生产力,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。”


作为新中国首家中外合资建筑企业,中建-大成依托中外技术协同基因,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,构建起“产学研用”一体化的创新体系,全力以赴稳增长、促发展、谋创新,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。长期以来,中建-大成公司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坚决扛起践行国家“双碳”目标和数字化转型的使命担当。


2025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与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,一起来看看中建-大成如何“新”吧~




01


筑强科创平台

激活新质动能

中建-大成,为世界建造美好

勇立潮头,时不我待。中建-大成以“慢不得”“等不得”“误不得”的责任感与紧迫感,在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中奋勇争先,在每一个合融交织的历程中,激发新的灵感、新的连接,不断以创新为“钥”,打开新质生产力“大门”。


形成“双国家高新,双科技中心”的科创布局

头把钥匙便是——“搭平台、促转化”。39年来,中建-大成不断在“破”与“立”中重塑格局、创新形态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根据实际业务发展需要及专业划分,公司先后打造四大创新主体——中建大成-绿色智能科技(北京)有限责任公司、公司“双碳”工作室、建筑碳管理中心、建筑储能联合实验室。


建筑储能联合实验室亮相深圳国际电池展

随着中大科技顺利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,公司作为唯一建筑企业获“北京市外资研发中心”认定,形成“双国家高新,双科技中心”的科创布局。


“建证未来 向新而生”青年创新大赛

“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”,中建-大成公司以创新大赛为引擎,以融合讲坛为纽带,为青年创新搭平台、找资源,引领青年在创新创效的赛道上奋力奔跑,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投身创新、实现价值。

通过“建证未来 向新而生”青年创新大赛,公司搭建“揭榜挂帅”平台,孵化出“隔震技术精准安装”“混凝土外壳水系电池储能”等多项技术成果。同时,依托“融合管理讲坛”与赴日研修机制,不断提升“走出去”的深度和广度,持续引进日本大成建设先进管理经验,促进中外建造理念的碰撞融合,培育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智慧的复合型人才,以“产学研用”生态链加速技术迭代,用青春动能续写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“中大答案”。


02


匠造革新引领

质效双驱立标

中建-大成,为世界建造美好

中建-大成以“法人管项目”为核心,推动业务板块深度融合。实施精益化管理,深化数字技术应用,实现建造过程动态管控,4项科技成果评价为国际先进、获授权各类专利59项、申报发明专利16项……高质量科技成果不断涌现,以全链条协同,驱动公司高水平履约。


项目钢结构施工

空间复杂钢结构综合建造技术依托国家信创园一期项目,总结形成一套空间复杂钢结构建造的综合解决技术方案,解决大跨度构件安装、异形倾斜构件安装、复杂梁柱节点连接等共性问题,有效保障了安装质量与施工安全,同时提高了施工效率,降低了工程成本。


成果获2024年度工程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

该成果评价达到“国际先进”水平,累计取得专利14项、QC成果7篇、形成相关论文10篇、形成BIM成果7项,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,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。项目荣获“中国钢结构金奖”。


隔震支座安装

在北方华创的半导体工厂,芯片作为一种精密的部件,其生产对微震环境控制要求最高,相关厂房的工艺生产需要在温度、湿度恒定及空气洁净度极高的环境下进行,一旦出现微震动就很可能导致产线出现偏差,其产品良率也会因此受影响,因此其厂房建设有着更高的要求。

隔震支座精准安装及变形控制技术针对大型、超长隔震建筑,考虑最不利条件引起的隔震支座变形,对后浇带位置和宽度合理布置,有效控制隔震支座侧向位移;针对大直径隔震支座,形成一套支座安装质量控制方法,支座安装一次验收合格率达98%以上。在半导体装备产业化基地扩产项目(四期)应用;发表科技论文2项、授权专利4项、获评QC成果1项;科技成果经评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



03


数智融合赋能

引领行业发展

中建-大成,为世界建造美好

公司发布ESG可持续发展报告

在“可持续发展”这场马拉松上,不停歇、不止步,中建-大成始终向前,坚持可持续发展价值路径,制定ESG战略和“双碳”战略,引领产业进步、助力城市发展、共创美好生活。公司先后荣获2022年中国节能协会“碳中和实践创新奖”、2023年博鳌全球碳博会“ESG可持续发展企业”、2023年中国节能协会“节能服务产业创新企业”、新华社“金兰杯ESG十大优秀案例”、“明珠杯气候友好型企业项目案例”等荣誉。


建筑储能实验室

中建-大成积极响应国家“双碳”号召,在绿色低碳领域持续发力,拓展多项低碳业务,为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,打造的建筑“零能零碳”化模型,通过对建筑所在位置的气候、气象参数、干球温度、相对湿度、日照等数据进行模拟分析,通过添加人体健康、舒适参数从而设计建筑物内环境舒适需求;应用能源管理、光储直柔及环境调节三大可定制化系统,共同实现建筑能耗优化,根据运营数据动态调整各分项系统的运行策略,以保证建筑在优化后的实际运行效果。目前,该模型已在公司总部实验楼实现应用,预计实现年发电量达1万千瓦时,减少碳排放2.8吨,并入选新华社2024年度“金兰杯”ESG十大优秀案例。


一块砖,也能成为“发电载体”?建筑储能联合实验室研发的的碳极水系建筑储能用电容器,针对新能源应用对建筑高效配储的巨大需求,研发的一款适用于建筑储能的新型电容器,以干法活性炭薄膜为电极,钠离子水溶液为电解液,从根本上扭转当前主流电化学储能的安全性能差、使用成本高和环保压力大的三大弊端。公司实验室研究的建筑储能用电容器在兼具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同时,具备超长的使用寿命,从而适配建筑全生命周期使用需要。截至目前,已完成电容器的模型构建和样品试制,预计2025年启动电容器产品的中试产并于年内进行产品发布。



编辑审核:党建工作部(企业文化部)